從 dydx 宣布要遷 cosmos、到 defi 鏈 canto、再到紅杉投資的 L2 應用鏈解決方案 Caldera、以及 Polygon 自己推出的 Polygon Edge,項目、資本和公鏈都密集的在應用鏈領域做出行動。本文作者為 @jason_chen998。
(前情提要:Cosmos生態》新興公鏈Canto一月狂漲350%!交易量一度超車Solana)
(相關補充:觀點|我為什麼支持 dYdX 離開以太坊自建公鏈?)
和大家聊聊應用鏈,其實這個概念已經很老了,但最近我感覺到市場上應用鏈的聲音又大起來了,從 dydx 宣布要遷 cosmos、到 defi 鏈 canto、再到紅杉投資的 L2 應用鏈解決方案 Caldera、以及 Polygon 自己推出的 Polygon Edge,項目、資本和公鏈都密集的在應用鏈領域做出行動,所以這個趨勢又有成體係出現的跡象。
其實應用鏈和公共鏈的區別簡單說就像是 SaaS 的私有雲和公有雲,如果客戶對於性能不在意,那麼就會採用公有雲與其他人共用服務資源,如果是國企、政府等對性能或定制化有很高要求的,則會要求私有雲甚至本地部署,自己獨享一整套服務資源,做過 SaaS 或者 toB 的朋友這麼說可能立刻就理解應用鏈的價值了。
應用鏈就是為特定的應用程式所服務的專有區塊鏈,而不是像以太坊等公鏈那樣同時跑若干應用,從而首先可以讓一個應用獨享整條鏈不需要與第三方爭搶資源,其次可以讓開發者在共識算法、治理機制等方面有更高的自由度而不局限於主鏈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定制性,從而能夠更貼合的支援應用自身的發展。
首先應用鏈可以說是走出了一條常見的單體鏈或多層鏈完全不同的技術體系,我之前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分別講解了 Layer0、1、2 及側鏈等的理解和演進發展進程,這些都是在公共鏈的技術體系之下的,建議大家可以先看一下這兩篇文章補充背景知識《從 Layer1、側鏈、Plasma 到 Layer2,聊聊它們的概念、定義、演進進程和未來趨勢》《我所理解的 Layer0、1、2 層到底是什麼?》
另外拋開應用鏈實際價值的角度以外,要知道鏈是 web3 最大的故事,是講故事的天花板,所以不論是 aptos、sui 這類華爾街 + 矽谷的精英鏈,還是 dydx 這類從單個項目發展到有自己生態,再到搞自己的應用鏈,都把故事性拉滿了從而給足了市場的想像力所以項目對應用鏈的需求在於兩點:
其一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想再和其他項目爭搶資源等待排隊,於是想搞一條自己的鏈,以及發展到需要講一個更大的故事從而擴大自己生態邊界,從而也就有了 Cosmos 和 Caldera 這些一鍵發鏈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其次生態最怕的就是某個項目一家獨大從而影響了生態平衡,如 Solana 很大程度是 Stepn 帶起來的,但是隨著 Stepn 衰落後 Solana 也一蹶不振,後面 Solana 的 NFT 一度又讓它有點起死回生的感覺,但是緊接著出現了某 NFT 項目勒索 Solana 500 萬美金否則就去其他鏈。
那麼對於公共鏈來說也需要照顧到那些可能要跑的項目,從而也就有瞭如 Polygon 推出的應用鏈解決方案,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想跑出去做自己的鏈了,我 Polygon 也能給你提供這樣的能力,這就是項目方、公共鏈、應用鏈這三者之間的拉扯關係,再輔以資本的助推,所以能看到這段時間市場動作比較多這是 dydx 於半年前宣布要搞自己鏈的文章,將基於 Cosmos 進行開發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可擴展、可定制、可組合區塊鏈,並聲稱能比任何區塊鏈的吞吐量高出幾個數量級,所以定制化和性能是選擇發鏈的核心原因,並提到即使以太坊 Layer2 依然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Canto 是一條基於 Cosmos 專為 DeFi 設計的 EVM 兼容鏈,所以 Canto 從範疇上已經不能說是應用鏈而是產業鏈,也於近期 TVL 超越了 Solana,它搞自己鏈的優勢拋開性能以外,在於可定制性,它認為交易所、借貸和穩定幣是 DeFi 的三大基礎,既然要搞 DeFi 鏈就應該直接內建為鏈的免費公共設施。
下文是其闡述具體理念的文章,Canto 認為現有的 defi 協議像是商場裡按小時的收費停車場,而 Canto 認為應該是開放給商場的免費停車場,這樣才有更多的人願意把車開到商場裡去遊玩購物從而促進整個 defi 生態的繁榮,如果我去一次商場停車費都肉疼,那就沒得玩了。
所以在 Canto 中交易所等基礎設施是內建且合約無法升級的,將會永久運行也不會發行自己的 token 去 「收租」,透過鏈對 defi 三大基礎的強管控的理念確實比較新穎,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三個 defi 「最賺錢」的事情都自己做了會不會有 luna 的影子,如果按照文檔中免費 + 不可升級 + 無 token 的說法那風險應該還好。
以及它還推出了 CSR 合約安全收入計劃,這是直接在共識層和 EVM 層進行的開發,CSR 是 Canto 網路的一種費用分配模型,它使智能合約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在用戶與其智能合約交互時要求支付給網路的交易費用的一定百分比來從原創作品中獲利。
這個有點類似於 「合約挖礦」,如以太坊每筆繳納給網路的 gas 費中一部分是給到礦工的,Canto 則會將一部分費用給到智能合約開發者,也許 Canto 想透過這種方式來讓 defi 開發者不要那麼逐利,只要用戶平穩的使用你的產品網路會給你進行利益的分潤,畢竟 defi 鏈想想就充滿了暴雷的風險,這玩意可全是錢 Canto 透過 CSR 的分配激勵開發者好好的做應用,只要有用戶就有的錢賺,而不是透過套娃等形式吹泡泡來 rug 用戶的錢。
另外 Canto 作為一條 EVM 兼容的新鏈,必須要搶奪開發者資源,透過 CSR 也可以吸引開發者將 EVM 已經建構好的鏈進行遷移,畢竟來了之後是有利可圖的 Cosmos 是發 Layer1 的解決方案,則 Caldera 打的是發 Layer2,透過官網可以看到打得也是高性能 + 可定制,並多了一個零代碼特點,透過後台可視化配置的形式就可以啟動一條專屬於自己的 Layer2,但是我認為零代碼的問題在於恰恰會極大的降低可定制性,因為一切都是 Caldera 標準化的能力。
它作為一條 Layer2 發鏈解決方案主要是考慮到沿用以太坊的安全性,所以主要使用以太坊作為其一層鏈,以及也是照顧到了大量已經非常依賴以太坊生態的項目。它將執行層和數據可用性層分拆開,從而可以靈活的決定要將數據發送到 EVM 結算還是 Celestia 或其他一層鏈。
Polygon Edge 主打的是透過模塊化來實現可定制性,同時提供與以太坊智能合約和交易的完全兼容性,並支援 POA 和 POS 兩種共識機制,還支援多個區塊鏈網路的通信,即跨鏈能力,不過跨鏈本身也就應該是這些一鍵發鏈實現區塊鏈互聯網的解決方案必備的能力,這一點也就是 Cosmos 從誕生就在打的。
老牌應用鏈解決方案主要是波卡和 Cosmos,波卡是一個由 L1 區塊鏈組成的網路,稱為平行鏈,它們都連接到稱為中繼鏈的中央區塊鏈,中繼鏈是第 0 層區塊鏈,可驗證來自平行鏈的所有交易,中繼鏈使用 POS 機制,其中驗證者質押波卡的原生代幣 DOT,驗證者組各自負責一個特定的平行鏈。
但目前波卡最多可容納 100 條平行鏈,開發者需要透過拍賣獲得平行鏈,這個數量限制和對應的成本還是一個很高的門檻,波卡我就不多介紹了,畢竟已經很老牌了,周圍的朋友有從它身上吃到肉的也有斷過臂的。
延伸閱讀:新手科普 | 什麼是波卡? 平行鏈、中繼鏈如何完成跨鏈運作
我目前從市場上的聲音感覺 Cosmos 是的勢頭越來越強,畢竟有 dydx 這些項目要遷移過去,以及我之前寫的幣安發的存儲鏈 greenfield 也是底層使用了 Cosmos 開發,我看完它的白皮書和開發文檔後,Cosmos 給我的感覺是 「穩 + 壯」,它原生代幣是 ATOM,我自己會稍微配置一些,無投資建議大家 DYOR。
延伸閱讀:幣安 BNB 發表新鏈「BNB Greenfield」,進軍 Web3 去中心化儲存
Cosmos 從誕生至今講的故事是區塊鏈互聯網,所以發鏈只是它一部分價值,核心的拳頭在於跨鏈通信 IBC,畢竟雖然擁有自己的鏈自由度更高,但同時區塊鏈世界也會存在更多的孤島,所以鏈之間需要進行通信才可以促進整個生態的繁榮,否則都是自己和自己玩了,最後又回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死循環。
IBC 為鏈提供了一個通用的通信協議框架,用於實現標準化的區塊鏈間通信,對於使用 Cosmos 開發的鏈是可以直接開箱即用的,這也就是用 Cosmos 的最大好處,但 IBC 協議本身也是具有開放性的所以即使不是 Cosmos 鏈也可以使用,只是不會那麼便捷,如圖鏈之間依靠中繼器 Relayer 進行數據通信。
也有朋友問到隨著 aptos 這些高性能鏈,以及 Layer2 成熟後,應用鏈是否還有生存空間?我認為是有的,畢竟性能只是應用鏈的一部分價值,還有可定制性等價值的存在。
因我的認知和經驗有限,以上內容可能存在不足或錯誤,歡迎指正探討,請注意本文不具備任何投資建議,一切 DYOR。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推特 @jason_chen998,了解最新最全資訊,並與我進行探討交流。
(本文由 BuidlerDAO 授權,屬作者之觀點不代表動區立場。文章內容與觀點亦不是投資建議。)
相關報導
「鏈上應用轉應用鏈」大勢所趨》Uniswap 可能改 App-Chain 嗎?
新手科普|一文說透「元宇宙與、Web3 時代」重要基礎設施:Rollup、波卡、Cosmos…
A&T Capital《Web3 趨勢報告 2023》:你該注意ZK L2、平行計算、模組化、應用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