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示警:每週至少一名比特幣持有者遭綁架,KYC 資料外洩成犯罪導火線
(前情提要:綁架勒索、絕命凶殺、連環案中案,五則幣圈案件實錄)
(背景補充:綁架「抖音幣圈炫富KOL」根本沒錢,法國歹徒傻眼放人:比我還窮真可悲)
比特幣在 2025 年屢創新高,吸引大量資金湧入加密市場;然而,與價格齊升的,還有對持有者人身安全的威脅。全球最大硬體錢包商 Trezor 的母公司 SatoshiLabs 創辦人 Alena Vranova 在波羅的海蜜獾幣會議直言,現在「每週至少有一名比特幣持有者在全球遭到綁架」。此番警告,把加密世界長期被忽視的物理風險推到檯面上。
暴力「扳手攻擊」頻率翻倍,受害者不再只有巨鯨
根據 Vranova 的說法,所謂「扳手攻擊」(Wrench Attacks)是指犯罪分子透過威脅或施暴,逼迫受害者交出私鑰或當場轉帳。
「我們看過僅因持有 6,000 美元比特幣就被綁架,也見過為 50,000 美元而釀成謀殺案。」鏈上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估算,2025 年相關案件數量可望比歷來最嚴重的年份再翻一倍。這顯示牛市不只墊高加密資產價值,也同步提高犯罪誘因,且目標早已擴散至中小投資人。
KYC 成雙面刃,外洩身分資料變成綁架清單
Vranova 直指中心化交易所的「了解你的客戶」(KYC)程序是風險根源之一。為配合監管,平台收集用戶姓名、電話與住址;一旦資料庫被入侵,敏感資訊就可能流入黑市。她指出:
「超過 8,000 萬筆加密用戶資料已在網路流傳,其中 220 萬筆含住址。」今年 5 月,Coinbase 發生小規模洩露即包含住址資訊;6 月,Cybernews 披露一份整合 Apple 與 Facebook 等 160 億組憑證的龐大資料庫。當駭客將這些個資與鏈上資產分析結合,就能精準鎖定高價值目標,形成一份近乎現成的「購物清單」。
投資人能做什麼:隱私、物理與操作三道防線
面對威脅,僅守護私鑰已經不夠。專家建議建立三道防線:第一,強化個人隱私,避免在社群媒體談論持幣數量,並考慮使用非託管錢包或隱私幣種。第二,提升物理安全,例如安裝雲端備份監視器、改變上下班路線與時間,降低被預測機率。第三,落實嚴格「操作安全」(OpSec),採用多重簽名錢包、設定交易延遲、多因素認證,並為不同平台設置獨立複雜密碼。對高淨值人士而言,尋求專業保全協助也是可行選項。
監管與社群須共尋平衡,技術創新仍待時間
當前的難題在於,KYC 與反洗錢規範有助抑制金融犯罪,卻因資料集中反過來威脅用戶人身安全。如何在「守法透明」與「隱私保護」間取捨,考驗監管者與業界的政策設計。社群層面,用戶必須主動提升安全意識,把良好操作習慣內化。技術上,零知識證明等新工具可望在未來提供更佳隱私,但距離普及仍需時間。眼下,這場圍繞加密財富的攻防,注定是一場長期的拉鋸。
在比特幣價格不斷刷新歷史高點的 2025 年,投資人若想真正在牛市中獲利,必須先與風險共舞。掌握安全守則、縮小數位足跡,才有機會在享受去中心化金融自由的同時,遠離「扳手攻擊」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