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核准高資產客戶以整體金融資產組合向銀行申請擔保貸款,但比特幣、NFT 等加密資產因價值波動與穩定性疑慮,初期恐難納入擔保範圍。
(前情提要:金管會新規:台灣 VASP 客戶資產 70~80% 須存放冷錢包)
(背景補充:永豐金證券「股票禮品卡」獲金管會批准,可直接兌換 241 檔台股)
台灣金融監管委員會(金管會)近日宣布一項重要決策,核准銀行開辦高資產客戶「金融資產組合」擔保的融資業務,俗稱「倫巴底貸款」(Lombard Lending)。此舉被視為活化富裕階層資產流動性、接軌國際私人銀行服務的重要一步。金管會副主委莊琇媛指出,這項業務主要是針對擁有龐大金融資產的客戶,允許他們不必實際出售資產,就能以其整體投資組合作為擔保品,向銀行申請貸款,取得額外資金進行再投資或滿足其他財務需求。
當前金融資產組合定義
所謂的「金融資產組合」,根據金管會的初步界定,主要涵蓋流動性相對較高、價值評估較為明確的傳統金融商品。這包括上市櫃公司股票、債券(含政府公債、公司債)、共同基金、保險單(尤其是具有保單價值準備金者)、結構型金融商品(如連動債、組合式商品)等。莊琇媛強調,最終可接受的擔保品範圍,仍需由承作銀行審慎評估,關鍵在於銀行必須能夠「確保債權」,意味著擔保品的價值需相對穩定,且在必要時易於變現處理。
有什麼優點?
倫巴底貸款在歐美等地的私人銀行業務中早已行之有年,是服務高淨值客戶(HNWIs)的核心工具之一。對客戶而言,最大的誘因在於能夠在不影響長期投資佈局的前提下,透過資產質押獲取短期或中期資金,利用財務槓桿放大潛在的投資報酬。
例如,客戶可能持有一籃子長期看好的績優股或債券基金,若臨時需要資金,傳統做法是賣出部分資產,可能錯失未來增值機會或需繳納資本利得稅。有了倫巴底貸款,客戶便能以這些資產作擔保取得貸款,待資金週轉順暢後再行償還,原有投資部位得以保留。參考國外經驗,借款利率大約落在 2% 至 6% 之間,具體取決於擔保品組合的風險、貸款金額、客戶信用狀況及市場利率環境。
莊琇媛也提到,偏好這類融資的客戶,通常是希望賺取穩定利差或尋求更靈活資金調度方式的投資者,例如將保單變現取得資金後,再投入其他收益可能更高的項目。
同時金管會也同步設下嚴格的風控要求,強調銀行必須對客戶進行詳盡的授信評估,充分告知客戶相關風險,特別是市場波動可能導致擔保品價值下跌、甚至需要追加擔保或被強制處分的風險。
加密貨幣的兩難:為何比特幣、NFT 暫時止步?
不過在此次開放的金融資產擔保品項中,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以及非同質化代幣(NFT),卻被明確地排除在初期適用範圍之外。莊琇媛坦言,將比特幣或 NFT 納入擔保範圍「不太容易」。她進一步解釋,主要癥結點在於這類資產的「價值確認」與「價格穩定性」存在高度挑戰。
對銀行而言,以這種高波動性的資產作為貸款擔保,無疑增加了巨大的風險。一旦市場大幅下挫,擔保品價值可能迅速跌破貸款金額,導致銀行債權難以確保。這與銀行授信業務追求風險可控、債權保障的核心原則相悖。
再者,監管態度也是關鍵因素。全球各國對於加密資產的監管政策仍在發展與變化中,台灣金管會對此一直採取相對審慎的態度。莊琇媛特別提到,「若銀行要納入(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希望能來徵詢金管會」,這番話暗示了監管機構對於銀行貿然接受加密資產作為擔保品的高度保留態度。
莊琇媛也以藝術品、古董、高級酒類等作為對比。她指出,即使在國外,這些另類資產雖然偶爾被納入擔保範圍,但在國內,由於缺乏專業的鑑價機制和活躍的次級市場,銀行普遍難以接受。加密貨幣在這方面,似乎也面臨類似的困境——縱然其數位形式使其交易看似便捷,但價值認定的難題依然是橫亙在前的巨大障礙。
因此,至少在政策開放的初期階段,比特幣、NFT 等加密資產恐難成為銀行倫巴底貸款業務中的合格擔保品。
全球視野下的加密資產擔保:挑戰與機遇並存
儘管台灣金管會對加密資產作為倫巴底貸款擔保品持保留態度,但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加密貨幣進行融資的做法在 Web3 領域已經非常常見。目前有許多專門提供加密資產抵押貸款服務的平台(CeFi 或 DeFi 借貸協議),允許用戶抵押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加密貨幣,借出穩定幣(如 USDT、USDC)。
不過這類服務也要用戶謹記更高的風險,包括平台風險(駭客攻擊、倒閉)、智能合約風險以及更劇烈的清算風險。
相較之下,傳統金融機構對接受加密資產作為擔保品則顯得極為謹慎。雖然有零星報導指出,國外某些私人銀行或特定金融機構開始嘗試性地接受客戶以比特幣等加密資產作為另類擔保,但通常會附加極其嚴苛的條件。例如,設定非常高的超額擔保率,可能要求抵押價值遠超貸款金額數倍;僅接受比特幣、以太幣等市值最大、流動性相對較好的幣種;對客戶的整體財富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有更高要求;並且需要配合符合監管要求的加密資產託管解決方案。
市場影響與未來展望:傳統金融與新興資產的界線
金管會開放倫巴底貸款,對台灣的銀行業,特別是專注於財富管理的銀行而言,是一項利多。這項業務有助於提升對高資產客戶的服務深度與廣度,增加客戶黏著度,並開拓新的利息收入來源。
目前在主管機關眼中,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資產之間仍然存在一道明顯的界線。其高風險、高波動的特性,以及在估值、監管上的不確定性,使其難以輕易被納入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框架內,至少在短期內,台灣對於加密資產融入主流金融應用的步伐將相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