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前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投資加持,Keeta Network 代幣 $KTA 市值突破 8,850 萬美元,短短兩週暴漲逾 13 倍!本文帶你深入拆解其技術架構與關鍵亮點。更多項目分析歡迎閱讀「動區 Alpha 挖掘系列」。
(前情提要:瑞波在美國「紮實落地」:SEC 訴訟落幕,開始大興主場業務)
(背景補充:Sam Altman 旗下 World Wallet 擬整合 Visa 功能,打造「迷你數位銀行」穩定幣支付)
本週以來,山寨幣普遍回暖,Base 鏈上多數代幣從谷底強勢反彈,交易量激增,其中以 AI 相關代幣為主。唯有 Keeta Network 不是以 AI 代幣脫穎而出,其作為全新 L1 公鏈,測試網尚未上線便憑藉 Google 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 的投資獲得矚目,代幣 $KTA 交易量和漲幅表現亮眼。
據 CoinGecko 數據,$KTA 自 3 月 6 日發行以來持續上漲,18 日起更是顯著攀升,幾乎未見劇烈回調。昨(25)日,$KTA 創下 0.2214 美元的歷史新高,市值突破 8,850 萬美元,近 24 小時上漲約 10%,近兩週漲幅逾 13 倍。
究竟這個項目有何特別之處,值得市場如此追捧?以下帶你深入了解 Keeta Network 的核心架構與發展藍圖。
Keeta Network介紹
Keeta Network 是一個高性能 Layer-1 區塊鏈,致力於為全球支付與資產轉移提供安全、高效且高度互通的解決方案,願景是成為「所有資產轉移的共同基礎」(common ground),不僅支援跨鏈交易,更強調與傳統金融系統(TradFi)的無縫整合。
Keeta 設計的初衷是解決傳統支付系統的痛點,例如高昂的手續費、緩慢的結算速度以及缺乏合規性支持等問題,旨在通過其技術架構實現快速交易結算和資產代幣化。
創辦人兼執行長 Ty Schenk 曾指出,Keeta 的目標是「讓國際匯款像 Venmo 支付(台灣讀者可類比為 LINE Pay)一樣簡單快捷,且無需擔心資金安全」。
技術亮點一覽
1. 高性能交易處理
Keeta 號稱擁有每秒 1,000 萬筆交易的處理能力,結算時間僅需 400 毫秒,在效能上大幅領先傳統公鏈與支付系統。
這項性能來自以下四大設計:
1-1) DAG
允許交易並行處理,從而提升吞吐量和可擴展性。
1-2) dPoS 共識機制
Keeta 使用委託權益證明(dPoS)作為共識機制,持幣者可以將代幣委託給代表參與治理和交易驗證,並通過五個步驟達成快速且去中心化的區塊驗證流程:發起投票請求->臨時投票->交叉驗證->最終投票->區塊廣播。
1-3) 節點跟硬體分開
節點不綁死在特定伺服器上,使得多台伺服器可以支援一個節點。這項設計允許在不中斷服務的情況下進行垂直與水平擴展,在高負載下也能維持穩定的交易處理速度。
1-4) 取消 mempool 機制
在傳統區塊鏈中,mempool 是交易在被加入區塊之前的等待區。但這種設計在網路活動量大時會導致延遲與更高的交易手續費。Keeta Network 消除了 mempool,讓交易處理更快速、成本更低。
2. Anchor-高度互操作性
任何區塊鏈皆可透過 Keeta 的 Anchor(錨點)功能接入 Keeta 網路,讓用戶能在不同區塊鏈之間轉移資產。更具突破性的是,Anchor 亦支援對接傳統支付系統,如 SWIFT、ACH 等,實現法幣和數位資產的無縫互換,打造全球支付互通網路。
官方表示,這意味著用戶可透過 Anchor 將資金直接匯出到網路外部的銀行帳戶。例如,美國銀行可透過 SEPA(歐盟本地支付系統)Anchor,將款項匯入歐洲境內銀行,即便對方帳戶不在 Keeta 網路中也能順利收款。
3. 內建合規性
Keeta 原生內建合規協議,對央行、商業銀行等高度監管機構亦具可行性。這種互通性使其成為連接 TradFi 和 DeFi 的理想中介平台。
4. 原生代幣化
Keeta 採用原生代幣化機制(Native Tokenization),不依賴智能合約即可發行與操作代幣,提升效率、靈活性與降低成本。
與 Ethereum 等平台不同,Keeta 的代幣為網路原生資產,可直接發行同質化和非同質化代幣,並支援實體資產上鏈(RWA)等多元應用,內建可程式化規則引擎,允許創建者設計特定行為與條件,靈活滿足不同代幣化需求。
5) 數位身份
Keeta 透過整合各類憑證機構(CAs)簽發的證書,為每位用戶建立綜合性數位身份檔案,涵蓋政府、銀行、產業與學術等多重驗證。
所有資訊皆綁定至用戶的公鑰,可依需求選擇性揭露,且可共享經過驗證的資訊,減少重複驗證,從而實現高效率、重隱私的跨服務身份驗證機制。
6) 私有子網絡(Sub Network)
Keeta 支援以「子網路」形式部署私有版本,滿足特定場景對隱私的需求。子網路與主網運作方式相同,但交易不對主網公開,並可依需求採中心化或去中心化設計。主網帳戶可通過「單一的通用密鑰」無縫切換至子網使用,資產與交易紀錄亦可在切換回主網後同步更新。
綜上特點,Keeta 在支付領域的潛力被視為可能挑戰現有競爭者,甚至被一些評論者稱為「Ripple 殺手」。
代幣經濟學
Keeta 的原生代幣為 $KTA,總量 10 億枚,代幣分配如下:
社群與生態儲備(50%):75% TGE 解鎖,剩餘部分 6 個月鎖倉,48 個月線性釋放。用途:Grants 計畫、質押獎勳、生態成長推廣、流動性提供
團隊(20%):9 個月鎖倉,36 個月線性釋放
早期投資人(20%):6 個月鎖倉,24 個月線性釋放
基金會(10%):3 個月鎖倉,48 個月線性釋放
團隊和融資
創始人:Ty Schenk (@schenkty),Keeta 的執行長
技術長:Roy Keene (@yourpal),曾任奈米幣 Nano(市值曾達 40 億美元)的首席開發者。
據官方 2023 年聲明,Keeta 獲得了包括前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和 Steel Perlot Management 在內的投資者提供的 1700 萬美元資金支持,估值達到 7500 萬美元。
結語:Ripple 殺手來了?
Keeta Network 憑藉強大團隊(Google 前執行長背書、Nano 前首席開發者加入)與技術亮點(10M TPS、RWA 支援)備受社群追捧。其專為傳統金融監管設計的權限系統與數位身份功能,解決區塊鏈隱私與合規問題,未來主網上線後,國際支付將是主打方向,後續應用值得期待。
然而,官方測試網尚未上線(3 月 23 日宣布即將推出),實際性能仍待驗證。此外,$KTA 前 10 大持有者佔比高達 67%,籌碼高度集中這點需要留意。未來可以持續關注測試網與主網進度、銀行採用率,以及籌碼結構的變化,避免盲目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