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共享空間品牌 WeWork 在 2019 年於信義區打造新辦公室據點,被媒體譽為「全台最美辦公室」,然而近期華爾街日報報導,WeWork 恐怕會在下周於紐澤西州申請破產保護。
(前情提要:Steaker黃偉軒的保時捷Taycan遭法拍,士林執行署:車況新、買到賺到!)
(背景補充:旅行免換日幣?日本啟動首場「CBDC論壇」,軟銀、索尼、野村證券等巨頭皆參加)
創新共享空間品牌 WeWork 在 2019 年宣布進軍台灣,並在台北核心商圈信義區打造 8 層樓、各種規模的空間,在當時被台灣媒體譽為「全台最美辦公室」。然而,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WeWork 最快會在下周於紐澤西州申請 Chapter 11 破產保護。
市值最高達近500億美元
WeWork 成立於 2010 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尚未完全消散,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處於低迷,許多辦公大樓處於閒置狀態。這個時期,自由工作者和新創企業的數量迅速增加,這些人和企業需要具有彈性的辦公空間,WeWork 的初衷是填補這一市場需求的空白,截至去年年底,WeWork 已經在全球 39 個國家建立了 779 個辦公場所,吸引了超過 50 萬名會員。
在 2019 年,WeWork 聲名大噪,甚至被認為是僅次於 Uber 的「最有價值新創」,當時它成功吸引了來自日本軟銀(SoftBank)的 200 億美元投資,使其估值達到驚人的 470 億美元,不幸的是,WeWork 的營運峰值卻止步於該時。
不久之後,WeWork 的輝煌伴隨著財務、管理和經營模式的爭議,迎向戲劇性的轉變。在 2019 年 8 月,WeWork 提出 IPO 申請,但由於市場對公司的種種問題提出了擔憂,WeWork 於隔月主動撤回了 IPO 申請。
後來,WeWork 在 2021 年選擇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 與 BowX Acquisition 合併的方式重新啟動上市計劃。該公司於 10 月成功在紐約股市上市,但此時其市值已經下降至 90 億美元。
上市兩年,市值蒸發99%
有媒體評論,WeWork 的失敗可以追溯到其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Adam Neumann 的散漫經營風格以及軟銀提供的大量資金。正因為 WeWork,軟銀在 2019 年首次出現虧損,創辦人兼執行長孫正義曾經坦承投資 WeWork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至今,軟銀仍然是 WeWork 的最大股東,擁有約 68% 的股權。
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從 2016 年至 2022 年期間,WeWork 的虧損總額已積累超過 150 億美元。更具體地看,自從該公司在 2021 年上市以來的兩年間,其虧損高達 64 億美元。令人驚訝的是,短短兩年的時間內,WeWork 的市值已經蒸發超過 99%,由上市初的 90 億美元市值急劇下滑至僅剩 1.2 億美元的水準。
華爾街的消息釋出後,WeWork 的股價在 11 月 1 日又暴跌 46.49%,僅剩 1.22 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加密消息人士指稱,信義區的 WeWork 辦公室廣受落腳於台灣的加密新創企業青睞,包含台灣加密資產託管平台 Steaker 與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BitAsset 的辦公室都曾進駐於該地點,此外還包括現今已改變名稱的其他交易所。
相關報導
微策略Q2再買比特幣!現持倉15.2萬BTC,計劃發股籌資繼續加倉
微策略Michael Saylor:美國監管已有共識「比特幣以外皆證券」,BTC將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