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當下成為Web3的遺跡賽道,但其中還藏著能在未來燃起的火苗
本文源自 YBB Capital Researcher Zeke 所著文章,由odailynews整理、編譯及撰稿。
一、NFT 的破滅
NFT 的最後一聲鳴叫止於 Pudgy Penguins 的發幣,Doodles 近日的代幣發行在 Solana 上僅泛起一些水花。Yuga Labs 的減法還在繼續,這次甚至是最靈魂的 IP,Cryptopunks。 在 NFT 最後一波復興潮中的那些 BitCoin NFT 也幾近歸零,這些曾經令人瘋狂的敘事確實早已走向落寞,再也無人問津。
10 k PFP 曾經的願景很美好,一個規模恰到好處的社群幫助一個自下而上的 IP 專案走向世界,這和過往先砸錢做內容支撐的傳統 IP 專案完全不同。比如,迪斯尼旗下的漫威宇宙、星球大戰、各類動畫形象,往往都需要通過數年的沉澱加上不計其數的資金,才能讓這些 IP 深入人心,並最終成為一座金礦。
而 NFT 完全不同,它的准入門檻極低,塑造一個 IP,以及將 IP 資產化的速度相當之快。創作者只需要支付一些 Gas 就能將自己的藝術品掛在 Opensea 上售賣,沒有畫廊,沒有玩具公司、電影公司,也不需要任何專業團隊,一個 IP、一個新的藝術家就此誕生。
二、IP 屆的王牌 MCN-PoP MART
如果把 NFT 看作 Z 世代的奢侈潮玩,其成因與敗因則更加清晰。在快餐時代下沒有內容也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僅憑外形就能快速吸引買家,比如 Azuki 的畫風就挺符合亞洲人的審美,在共識之下這個草根製作的 NFT 系列也能緊隨 BAYC 之後成為第三大藍籌。現實世界中 Bearbrick(積木熊)、B.Duck 小黃鴨、Molly 等知名潮玩同樣都沒有內容支撐,但都依靠獨特的外形風靡一時。
不過潮流總是一陣風,沒有內容作為價值核心這些 IP 隨時可能會過時。受限於幣圈的文化,以及 NFT 超低的成功率,專案方往往是圍繞一個 IP 不斷做衍生。但現實就是核心還沒做出一個雛形,這陣風就過去了。
…
四、路徑
成功的路徑很簡單,成功的路徑也很難。PFP 的下一站終將得跳脫出一些 Crypto 固有的邏輯框架,想要成為下一個 Web3 迪斯尼需要大量沉澱。對於 NFT 稀缺性是不是一直在邁向大眾的過程中起了反作用,這在我過往的文章中曾討論過。如果把它定義為潮玩消費品,那麼 10 K 的侷限性或許太大,如果把它定義為 Web3 特有的一種資產與籌款方式,那麼 IP 終歸是要轉為實體消費品兌現對社群的承諾,而不是一堆奇奇怪怪的子系列。
五、發幣是最後一站?
NFT 發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這種情況更像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一種剝削,也是對 OG NFT 價值的一種稀釋,我只能將其理解為是這個專案在尋找一個便捷的流動性退出方式。
從 APE 到 DOOD,無一例外都像是空氣幣的變體。其賦能往往是質押可以獲得一些鏈上交易分紅、Metaverse 中的道具購買、治理權一類的。在理想情況下它是,持有者→質押者→開發者三方的完美迴圈。但從現實情況看,它更像一種空氣,捲入 NFT 跌價、打金收益跌價、代幣跌價的死迴圈裡。
結語
在這個快節奏、多巴胺時代,我們見證了許多 Web2 新興 IP 的崛起,NFT 在這個時代下理應成長得很好,它有諸多不可替代的特性。在四年前我曾將其視為賽博茅臺,現實卻是賽博鬱金香。願意打理廢墟的人很少,不過我相信廢墟之下一定藏著下一個 Labubu。